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小麦的分蘖情况.jpg
◎张婉
“没想到长得这么快,这么好,真是喜出望外!”刚刚结束七天北方实习的常玮老师和几个同学一下车就直奔农工院所在的德艺楼,查看走廊里那一排排由同学们在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实践课程中种下的蔬菜,“虽然交代了别的老师每天照看,但还是不放心,之前想着再回来估计就没剩多少活的了,却没想到都长这么精神。”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常玮老师赶紧拍照发给其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让大家第一时刻分享这份喜悦。这是农业工程学院农学专业的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实践课程,在今年春天取得的丰硕成果。
■知行合一 学习成果变菜园
四月份以来,农业工程学院农学专业大三的同学们在焦铸锦和常玮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课程的综合实训。生菜,番茄,荞麦……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成属于自己的蔬菜,从播种到收获,从新奇到欣慰,农学专业的同学们有了这个亲近自然、体验农作的机会。如何经营管理好这些蔬菜,也成为了同学们课堂以外最热的话题;而吃上一口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更是每个同学翘首以盼的。
“太有意思了,虽然辛苦但很值得!”从未干过农活的蒋苗苗同学对这次的种植实践课程充满了好奇,“看自己种出来的菜跟外出考察时看别人的成果,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来自西北农村自小干惯农活的白树杰同学对此却另有一番体会:“以前在家下地干活那叫一个累啊!花了大量的力气和时间,可菜不仅容易生虫,最后长得还不怎么样。这次老师们教的无土栽培种菜省时省力,见效也快,挺轻松的!而且通过参加集体劳作,还能够提升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孜孜不倦 困难当做试金石
德艺楼走廊里及天台上那一排排长满绿色蔬菜的水培架,是这个春天农业工程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之所以选择水培架并放在室外,是没有足够实验室设施及空间的无奈之举。
方法总比困难多。农工院的师生们不断探索,积极寻求变通之法。比如在此次无土栽培实训配置营养液时,由于缺少磷酸二氢铵,无法达到植物生长中所需元素的均衡。常玮老师便带领同学们用现有试剂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铵代替,并准确计算出各元素的比例,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从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到一株株绿色健康的蔬菜,自己动手种植果蔬,同学们见证果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从事农业所需要具备的动手能力,为将来成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验习惯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级农业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元开放 搭建成长新平台
实验教学在高等农业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开放实验室,则为高级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失败和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实验变成思维、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
在此次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实训中,同学们打破教学时间和实验室空间的界定,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操作,成为实验过程中的主角。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营养液栽培技术和固体基质栽培技术这两种无土栽培中常见的形式,从种子质量检测、育苗到之后的种植架组装及种苗移栽,所有步骤都是独立完成。这期间,他们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实践,逐渐掌握和理解了无土栽培的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及各种设施的工作原理。
据负责设施使用指导的焦铸锦老师介绍,育苗所采用的营养液,需要每天测定电导率和PH值,以便根据营养液的变化及时调整酸碱度和补充营养液及水分,使之达到适合叶菜生产的比例和浓度水平。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但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本次实践课程打破了学时的限制,相比较之前的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焦铸锦老师对同学们的积极表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开放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接触,使老师们能更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拓宽知识面,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实验室的开放,对指导教师们工作时间、教学安排、仪器管理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 成绩作为新起点
无土栽培蔬菜的丰收,只是农业工程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的一个缩影。
该院农学专业、园林专业除实验课程外,均开设有主要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还有植物学野外实习、南方(北方)现代农业园区、南方(北方)园林实习等,另有314亩的校外专属农场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院希望通过各种实践课程,让教学更接地气,让学生能够体验农耕劳作,感悟农业文化,从而引导他们学农、爱农,立志从农。我们将尽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劳作,收获劳动果实。”农业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赵丽英对农学专业学生寄予厚望。
如今,新一轮的果蔬种植已经展开。德艺楼走廊里更多的水培架摆了起来,更多的品种蔬菜种了下去,更多感兴趣的非农学专业同学也参与了进来,相信未来农工学子们会收获更多喜悦。(编审 张君明)
党委宣传部
2018/11/29